20世紀著名小說家亨利·詹姆斯(Henry James)曾說過:“人生少有比下午茶更美好的時光了。”值得一提的是,亨利·詹姆斯是旅英的美國人,可見英式下午茶的魅力難以抵擋,體驗過的異鄉人都對它念念不忘。
從豐盛的茶點中只選一道來代表下午茶文化,吃客們往往會選擇處於三層點心架C位——第二層的司康!穩坐英式下午茶C位的司康,總讓人在面對它的真面目時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困惑:這麼個質感粗糙、長相潦草的面疙瘩,能好吃到哪去!
和很多網紅點心相比,司康就是一個老實人。當你帶著對這個“醜點心”的嫌棄和疑惑,吃進嘴,反轉就來了!內裡鬆軟,飽含著穀物和黃油的香氣。難怪連張愛玲都曾在《談吃與畫餅充饑》裡寫到:
“這司空(Scone)的確名下無虛,比蛋糕都細潤,麵粉顆粒小些,吃著更面些,但是輕清而不甜膩香酥。”
司康餅(scone),又稱英國茶餅,即英式快速麵包(Quick Bread),是一種比薄麥餅(Bannock)要厚的烤餅。在英國,有一塊有著長久歷史的石頭,被稱為“司康之石”或“命運之石”,蘇格蘭歷代國王曾站在上面進行加冕。據說直到今天都還是君主加冕時必須的聖物之一。這塊石頭大有來歷,是《聖經》中雅各布夢見天堂階梯時枕著的石頭,這也是司康名字的起源。
根據《牛津英語詞典》,scone這個詞最早被提及是在1513年。最早的司康是圓而扁的,和一個中等大小的盤子一樣大,而且是用平底鍋做的,吃之前切成三角形。如今這兩種點心分了家,大圓餅叫bannock,司康自立了門戶。
從泡打粉普及開始,英倫廚子們開始改用烤爐來做司康,而它也漸漸發展成了我們現在熟悉的樣子——經過啟發的、質地鬆軟輕盈的小面點。至於口味,則甜鹹兩相宜。
由此可見司康的地位,除了下午茶時間,英國人平日裡也會將司康當作簡單的茶點。不論是街頭或大或小的咖啡館,還是家裡的早餐桌上,都可以看到不同口味、不同形狀的司康出現。無論是早餐還是下午茶,司康憑借出色的口感,簡單易上手的製作過程,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。從皇室貴族到平民餐桌,這種落地正體現了美食的本味和初心。
而三能器具的烤盤、毛刷、司康模正是實現這種美食普及化、簡單化的好幫手,誰不想在家也能優雅的享受一頓精緻下午茶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