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典的粵語歌曲《牛油蛋撻》裡面的歌詞,展現了當時人們對蛋撻的喜愛,吃一口就令人沉醉。確實如此,蛋撻趁熱吃真的是人間美味,跟涼了完全是兩個物種。外面酥得掉渣,裡頭燙燙的蛋芯柔嫩無比、入口即化。「一個蛋撻加一杯奶茶」,成為當時香港下午茶的名片。今天,就讓我們了解一下這個“小可愛”的前世今生。
蛋撻起源於歐洲,但因為做法簡單,在傳播的過程中各地都有本土化和改良,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風格和口感。葡萄牙,作為昔日大航海時代的強國,把大批財寶和香料掠奪回國的同時,也把天婦羅帶到了日本,把美洲的玉米和辣椒帶到世界各地。而蛋撻,同樣是葡萄牙帶給世界的禮物。
葡式蛋撻有著酥松的千層餅底,柔軟嫩滑入口即化的卡仕達內心,加上表面標誌性的焦糖色斑點,讓其不論在葡萄牙還是在中國都深受喜愛。英國蛋撻與葡式蛋撻不同,它的撻皮通常是用黃油和低筋麵粉低溫捏合而成的。因此,英國蛋撻的撻皮幾乎沒有嚼勁,香酥松脆,口感更似曲奇。
除了撻皮,英國蛋撻的大小也少了限制,大大小小應有盡有,除了一人獨食的小型蛋撻,還有可以切開享用的大型號。通常,英國人還會在蛋撻裡加各種果醬或者新鮮水果,如覆盆子、藍莓、橙子等。
而廣東和香港的中式蛋撻雖然以全蛋和牛奶作為原料,相比濃郁卡仕達醬的蛋黃與奶油更加清爽,但是毫不寡淡。以中式豬油開酥,也讓蛋撻的口感更緊實、味道更中國。很多不喜歡西式甜食的人常常覺得葡式蛋撻奶味過濃、甜味過重,對其敬而遠之,而中式蛋撻,口感則更加類似燉蛋,口味也更加清爽。因此,經過因地制宜的改造,中式蛋撻在中國自然更受歡迎。
眾所周知,蛋撻最精華的部分,便是它的酥皮。喜歡做烘焙的人一定知道,蛋撻渾身都是寶,除了做蛋撻外,蛋撻皮也是做各種酥點的好材料。用它做甜品外皮,味道一點都不差,香酥誘人,咬一口就好吃的掉渣渣。買來的撻皮雖然便捷,但自己親手做的撻皮零添加、更好吃、酥脆。
從歐洲大陸的最西邊,到亞洲板塊的最東南,蛋撻都是平實卻暖心的美味。那酥松的撻皮裡包裹的永遠是柔軟嫩滑、入口即化的香甜餡心。即使只是坐在街邊的欄杆上,看著車來車往……蛋撻,依舊香甜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