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眨眼,就要到中秋啦。記憶中的中秋總是豐盛的,親友歡聚,迎月、賞月,遙寄相思與希冀。当然,更少不了吃月餅。
“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和飴。”作為每年中秋的主角,月餅裡藏著團圓的思念,也有對未來日子的美好祈盼。摯友親朋團聚時,吃上一塊,中秋才算圓圓滿滿。明月高懸,何不與它零距離接觸,近點再近點,那就到了我們今天的主角,中秋新貴——蛋黃酥。
蛋黃酥的歷史,要從酥皮開始講起。
中亞是酥皮最早的發源地。7世紀,阿拔斯王朝時期酥皮就已初具雛形。751年,阿拉伯人在怛羅斯戰役中戰勝強大的唐國,獲得了大範圍的耕地,同時也打開了通往印度的大門。13世紀,奧斯曼帝國繼承了阿拉伯世界的衣缽,並開始對東歐、南歐進行入侵,酥皮也被帶到了這些地方。
清朝的袁枚更是在他的《隨園食單》裡記錄了官場應酬的宴席中,以切開的咸鴨蛋當成小菜饗客的模樣。之後,大量的江南人來到了台灣,他們在製作咸鴨蛋思念故鄉時,融合了早就來到這裡的酥皮,創製出了中式點心的代表作——蛋黃酥。
中秋的蛋黃酥總會引起人們特別的情愫,油皮和油酥的包裹,酥皮層層疊疊,薄如蟬翼,那點綴著芝麻的金黃色糕餅散發著濃郁的香氣,包裹著香甜軟糯的豆沙和咸香流油的蛋黃。輕咬一口,酥到掉渣,酥脆的餅皮與蛋黃交織在口腔裡,多重滋味在舌尖交織,細軟綿密的口感帶來的不僅是味蕾的滿足,更有揮之不去的治癒,美不可言。
眾所周知,蛋黃酥和蘇式月餅有異曲同工之妙。蘇式月餅最大的魅力當屬那層層起酥,薄如蟬翼的酥皮。至於內餡,可鹹可甜都是經典。而且製作過程中不需要模具,製作時看似隨心所欲,實則飽含手作的溫情。
作為中秋旺季好幫手的三能,今天給大家帶來多款烘焙器具。無論是家用還是商用,都能輕鬆做出中秋美味,得心應手,不在話下。入口即化的酥皮,油潤適口的蛋黃兩相碰撞,就如西方美食千年的品質,遇上東方美食千年的傳承,迸發出無比濃郁的香甜。更重要的是,承載著人類綿延不息的飲食文化、家文化也在這一粒小小的蛋黃酥中被濃縮、昇華。